欢迎阅读《德育报阳光周刊》电子版 2025年第4期 总第203期
|
发表时间:2025-02-26
阅读次数:
字体:【大
中
小】
|
欢迎阅读 《德育报阳光周刊》电子版 2025年第4期 总第203期
组团帮扶“四强化”索玛花开正当时——“组团式”帮扶助力四川省雷波中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在凉山大地上,一支跨越山海的团队汇聚起一股团结和智慧的力量,奏响了凉山教育的强音,助力一朵朵索玛花灿烂绽放。 自2022年8月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开展以来,四川省雷波中学(“以下简称“雷波中学”)立足实际,依托对口支援平台,紧紧抓住“组团式”援凉有利契机,以人才支援和智力支持为重点,以“精准、可实现、可持续、有成效”为原则,通过“四个强化”,保障帮扶工作扎实深入有序开展,实现了学校管理水平、教师队伍能力、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教学质量“四个明显提升”。从“硬件”到“软件”、从“输血”到“造血”、从“引才”到“育才”,组团合力开创了教育帮扶工作新局面,有力推动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山东省滨州市校内课后服务向校外托管服务延伸 在社区打造学生成长好去处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上午8时,山东省滨州市北海经济开发区马山子镇岔尖村的社区活动室里已是书声琅琅,退休教师刘福海再次领着23名孩子投入“社区托管班”的学习之中。这是山东省滨州市着力打造“社区托管”服务的生动缩影。 “您好!今天的水果很新鲜。请问:您要买什么?”在山东省滕州新时代超市里,几位身穿工装的“小小售货员”正热情地招呼着顾客。 “‘售货员’们都来自学校。这也是学校实施‘基于五育融合的校外场域劳动教育’开展校外实践活动的一个场景。”山东省滕州市书院小学校长解洪涛介绍,“现在的学生由于受到家长包办代替和学校强化不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多不愿劳动,不会劳动,甚至轻视劳动……劳动教育的缺位和异化,着实令人担忧和痛心,也让学校意识到劳动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一转眼,那已经是30余年前的事了。那时的我刚被分配到距离家很远的外乡学校教书。学校坐落在几个村子交界处的一个路口,周围都是绵延无边的土地。那里的人们对土地的关注远远超过对孩子上学的关注,刚上班没多久我就发现班里经常有孩子不来上学,让同村的孩子去问,理由让我哭笑不得:在家带弟弟,帮爸妈做饭,母羊生小羊羔没人照看……本地老教师告诉我,一直都是这样的。我很无奈,只好在班里反复强调不要总请假,但收效甚微。当我听说很多孩子小学毕业就回家务农时,我的心揪成了一团——当时我执教的正是六年级。
为贯彻落实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将教育家精神浸润于教师日常实践是其关键路径。“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与“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是指向专业素养与内核的教育家精神,体现了育人层面的自我追求。育人是教师的根本职责,也是专业素养的内核。“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与“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从认知和态度层面刻画了“经师”与“人师”在育人实践中的统一。班主任,作为学校教育体系中的中坚力量,其工作不仅是班级管理的艺术,更应是教育家精神的具体实践。
“老师,他老是被扣分,我们都不想要他。” “是的,我们好不容易赚来的分,都因为他不遵守纪律,快被扣完了。” “老师,每个星期都这样,我们组不想要他。” 学生们七嘴八舌地抱怨,一个个小脸涨得通红,嘴巴噘得老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下简称“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千年形成的文化结晶,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深刻影响着中华儿女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其思想内容与学校思政教育内容一脉相通,能够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精神滋养和育人源泉。积极探索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以传统文化厚植思政课底蕴,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我不知道大家对一些中小学校挂上实验学校的牌子是什么感受,至少我是有些存疑。对于在实验什么,实验了什么,准备实验什么,明显关注不足。秋高气爽的10月,我们在渝东南调研,来到重庆市武隆区第二实验小学(以下简称“实验二小”),真切感受到这样的学校能够称得上名副其实的实验学校。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口结构的变化,人们对下一代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幼儿教育作为教育的起点显得尤为关键,关系到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而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长期演进过程中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不仅可以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还可以丰富幼儿教育内容,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北京市海淀区实验小学作为一所文化底蕴深厚的学校,一直致力于美育工作的探索与实践。近年来,学校充分利用北京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积极与文艺院团合作,不断探索提升美育工作品质的新途径、新方法。 聚焦主线要求 培育实用人才——遵义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遵义职业技术学院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以红色文化让思政教育“活”起来、红色文化长廊带让校园文化底色“亮”起来、红色实践活动让民族精神“燃”起来为抓手,教育引导各族师生深刻理解伟大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红色文化内涵,推进思政课程改革创新,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唱响民族团结进步主旋律。
“五育”融合,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奠基——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以课程建设推进育人方式变革的探索
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考夫曼认为,人人都有“被发现”的“微创造”(mini—C),大部分学生都有能“被看见”的“小创造”(little—C),小部分学生具有未来“职业创造”(Pro—C)和“大创造”(Big—C)的潜能。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以下简称“长郡中学”)以“4C”创造理论为指导,深化育人方式变革,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感谢阅读《德育报阳光周刊》 电子版 2025年第4期 我们下期见
|
|
上一篇:欢迎阅读《德育报阳光周刊》电子版 2025年第3期 总第202期
|
下一篇:欢迎阅读《德育报阳光周刊》电子版 2025年第5期 总第20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