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创新教育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德育报阳光周刊》

首页 > 出版刊物 > 《德育报阳光周刊》

欢迎阅读《德育报阳光周刊》 电子版2025年第38期 总第237期
发表时间:2025-11-11     阅读次数:     字体:【


欢迎阅读

《德育报阳光周刊》电子版

2025年第38期 总第237期







01

 阳光报道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第五小学 体教融合绽放校园活力


胯下运球、左右互搏、指尖旋转……在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第五小学(以下简称“牡丹区第五小学”)的校园里,学生们尽情挥洒汗水,在律动中享受花样篮球带来的乐趣。

近年来,牡丹区第五小学始终秉持“健康第一,德育为先”的指导思想,在遵循牡丹区优先发展“校园三大球”体育运动战略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与学生特点,提出了“体教融合‘多引擎’发展”的新思路,确立了“以体铸魂、以体启智、以体健身、以体交友”的育人理念,构建了“机制、课程、赛事、文化四位一体”的育人体系,全方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以体育之炬照亮中国式现代化育人之路


党的二十大擘画的宏伟蓝图中,体育强国建设与人才强国战略如同并蒂莲花,共同绽放于民族复兴的历史长河。在基础教育阶段构建科学完善的体育育人体系,既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必由之路,更是锻造现代化人才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重庆市江南职业学校 创新构建“全劳动教育体系”


重庆市江南职业学校扎根江津大地办教育,以服务地方发展为己任,创新构建“全劳动教育体系”,开展普职融通下“大中小幼”劳动教育一体化探索与实践,取得积极成效。学校劳动教育工作经验在教育部主办的会议上作经验交流,学校劳动教育工作成果被主流媒体报道60余次,吸引全市41个区县的中小学和云、贵、川、陕、甘等地区的学校来校交流学习。



02

 师生成长 


以精神谱系整合课文培育学生红色基因


语言文字和精神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文化需要通过语言文字这一载体,方能永续传承。利用语文课本恰切有效地开展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的传承教育,能有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现以国家教材委员会2024年审核通过的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为例,开展抗战精神的传承教育,启思以精神谱系整合课文培育学生精神基因。综观该册教材,以抗战为背景的课文主要是第二单元光未然的《黄河颂》、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及第三单元孙犁的《山地回忆》。抗战精神包括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必胜信念,现整合上述三篇课文,抓住语言文字这个根,用一课时引领学生破译课文里的抗战精神密码,进一步培育学生的爱国基因。



数智教育拓展教师专业成长之路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教育领域的当下,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深度融入教学场景。它们能实时勾勒学生的知识探索路径、精准匹配个性化学习资源,更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开拓新方向。在智慧教育的新时代,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拥抱技术变革,秉持终身学习理念,在教育共同体中协同发展。如山东省济南市部分中学的信息科技教师,借助“网络集体备课”,依托数字化教研平台跨校开放研讨,同步修改教学设计,实现资源“云端”共享。在数字化助力下,教师能够在更广阔的平台上交流思想、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



课桌上的童年时光


儿时为了帮助母亲照顾弟弟,直到我9岁那年,身为民办教师的父亲才利用手中的“特权”让我插班上学。在村小学一年级的教室里,乌泱泱的全是衣衫褴褛的孩子。大家以排为组,趴在两端用砖垒起的长条木板上学习,坐的皆是自带的小木凳。彼时不知已经开学多久,我坐在第一排拐角处,一头雾水地听着大家“背天书”:“人口手上中下大小多少日月水火……”两天之后,我糊里糊涂地“辍学”回家,对那种表面粗糙的木板课桌毫无留恋之情。



03

思政园地


人才与拔尖创新人才


世界经合组织(OECD)《1996年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中提出:“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已经顺利走过30年的康庄大道。在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人才已成为推动社会全方位进步、经济持续增长以及科技创新突破的核心要素。而拔尖创新人才,更是凭借其卓越的能力与独特的创造力,在多个领域发挥着引领和变革的关键作用。准确把握人才与拔尖创新人才的本质内涵,深刻理解其重要价值,深入探究二者的内在关联及培养路径,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美育+思政”让思政课美“力”动人


中华传统美育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育职校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将其有效融入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构建美“力”动人的“美育+思政”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以“诗”教化 以“美”育人——浅谈《〈诗经〉二首》的教育之美


《〈诗经〉二首》是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文。选入的《关雎》《蒹葭》同属爱情恋歌,所歌颂的是一种感情克制、行为谨慎,以婚姻和谐为目标的爱情观,且《关雎》位居《诗经》之首,有助于传播这种理念并引导青年男女遵从道德规范。语文课程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每一首古代诗歌都有其独特的教育价值。教材从《诗经》中遴选这两首爱情诗,给予青春懵懂的少男少女更深层次的心灵启迪。那么,这两首经典诗歌带给花季少男少女怎样的文化滋养和精神动力呢?



解码思政教育的精神坐标


当生成式人工智能重构教学模式,当多元思潮席卷青年一代,青年人的精神图谱该如何描摹?思政教育如何在人工智能发展的当下传递信仰的温度?如何在信息碎片中筑牢价值长城?答案或许在一则则真实可感的故事里。思政教育的使命便是要以故事的经纬编织信仰的锦缎,在故事中筑起精神的长城。



    





感谢阅读《德育报阳光周刊》

电子版 2025年第38期

我们下期见



编   辑|张爱静

审   稿|张堡盛

终   审|闫   丽







 
上一篇:欢迎阅读《德育报阳光周刊》 电子版2025年第37期 总第236期
下一篇:欢迎阅读《德育报阳光周刊》 电子版2025年第39期 总第238期

Copyright © 2022- 重庆创新教育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渝ICP备2022004032号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金开大道西段 106 号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 11 栋 2101   电话:023-67511171 / 023-67396612(秘书处)  

友情链接: 中国网重庆教育频道   中国政府网

 备案号:京ICP备17052956号-2
腾云建站仅向商家提供技术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