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创新教育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德育报阳光周刊》

首页 > 出版刊物 > 《德育报阳光周刊》

欢迎阅读《德育报阳光周刊》 电子版2025年第25期 总第224期
发表时间:2025-07-14     阅读次数:     字体:【


欢迎阅读

《德育报阳光周刊》电子版

2025年第25期 总第224期







01

 阳光报道


四川省成都市实验小学探索“人工智能+教学”,以技术赋能未来教育新生态 携“AI”一起,读懂孩子眼里的星光


“请不要踩踏草坪。”在四川省成都市实验小学(以下简称“实小”)的西门,如果一不小心步入草坪区域,立马就会听到这样的语音提示。发出语音提示的智能监控系统,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借助AI技术完成的。

实小西门的草坪被踩踏,曾是困扰师生的一件揪心事。学校校长李蓓介绍,学生通过前期调研、少代会提案,在老师的指导下制定实施方案,最后运用AI工具进行项目升级。这样一个小小的德育活动,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了技术赋能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这恰好体现了实小在AI时代的教育思考。



助力教师发展 保持AI时代的教育温度


教育部等九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提出要“以师生为重点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教师是知识传播与创新的核心力量,其数字素养提升不仅是技术适应问题,更关系着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的革新。随着2022年《教师数字素养》标准的发布,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相关课程持续上线,教师群体逐步建立起数字化意识,更加注重教育教学中的数字化应用,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都有所提升。与此同时,教师的数字社会责任以及专业发展仍需加强。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让教师既能用好AI工具,又能防范和化解风险,并促进教师深刻认识AI本质、敏锐识别生成信息、正确使用AI工具?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02

 师生成长 


以教研促进教师持续成长


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度决定着学校办学的高度。我所在的浙江省杭州市未来科技城海曙小学拥有众多区级及以上名师,如何帮助教师化解职业倦怠,将人才集聚效应放大?教研是学校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通过构建真实而具有生长力的教研体系,帮助教师实现专业的持续发展和自我突破的目标。



班主任如何帮助学生合理使用手机


在数字时代,手机管理已成为众多教师、家长面临的棘手问题。手足无措的家长将希望寄托于学校,期待学校能制定管理制度,进行有效干预。我所在的学校印制了《关于禁止学生带手机等电子产品入校家长告知书》,要求学生和家长认真阅读后,再共同签署《学生不带手机等电子产品进校园信守承诺书》。然而,一纸承诺书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部分沉迷手机的学生放学回家后,依旧难以抵挡手机的诱惑,因手机引发的亲子矛盾也经常发生。在此情形下,班主任可以从家校沟通的角度出发,巧妙地搭建家校合作的桥梁。我从以下六个方面探讨具体的实施策略。



端午割麦记


端午的风,裹着艾草的清香,掠过关中平原,也掠过我的记忆长河。我的家乡,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的那片土地,承载着我最珍贵的童年时光。在窑洞的温暖里,在父母的呵护下,在兄弟姐妹的陪伴中,端午割麦的岁月,成了我生命中最深沉的印记。



03

思政园地


体劳融合:从同源共生到融合育人


在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劳动与体育呈现出同源共生、功能互补的深层关联。二者既孕育于人的原始生存实践,又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形成独特分支,最终统一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目标。本文通过历史溯源、本质辨析、内涵解构与教育实践的系统思考,试图揭示劳动与体育的辩证统一关系。



班集体的文化密码


教育的田野山川里,班集体犹如一座座独特的花园,演绎出教育理想的美丽景观。每一株小苗都有自己的模样,每一朵花儿都有自己的芬芳。弥漫其间的班级文化则是这花园的土壤空气与阳光,土壤里的透气保水、有机质、微生物等元素,空气中的温度、洁净度加上流动状态,以及教室里那一抹温暖阳光,静静滋润着班级的树木和花草,默默滋养着一个个孩子的成长。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寻班集体的文化密码,看看那些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元素,如何悄然塑造着孩子们的心灵与未来。



山东省临沂十中以本草为媒 让劳动教育更有生命价值 每颗种子都释放出生命的气息


“黑芝麻白扁豆,紫苏黄连与青蒿,小茴香大青叶,半夏三七加八角……”在山东省临沂第十中学(以下简称“临沂十中”),每天阳光大课间,小学部响彻校园的《本草歌》与全校师生的“八段锦”养生操,已成为校园里最为独特的景观。

“我们的特色劳动教育,不仅促进了中医药文化在学校‘生根开花’,也是指向生命教育的一次探索。”学校校长雷明贵说,学校以本草为媒介,让劳动教育释放出更具魅力的生命价值。



04

 教育创新 


重庆市江北中学校 创新“七抓七提升”  扎实推进师德师风建设


新时代、新征程,中小学应当如何作为,助力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党建名片?

重庆市江北中学校(以下简称“江北中学”)以党建为引领,以“五双工程”的“双强化”为抓手,以问题为导向,创新实施“七抓七提升”,即抓思想引领,提升思想建设;抓干部队伍建设,提升素质作风;抓党员队伍建设,提升党性修养;抓教职工队伍建设,提升师德增强师能;抓“成长、精彩、幸福”三大工程,提升归属感;抓理论学习多样化,提升思想内涵;抓制度建设,提升规矩意识,让教职工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和人生导师,成为学校发展的“主人翁”和贡献者,成为教育事业的开拓先锋和领军人。



构建体教融合育人新生态


打造“体育回归教育,教育反哺体育”的融合生态,才能真正助力孩子爱上体育,实现体教融合的育人目标

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是家庭、学校、社会都关注的大事。从本质上讲,体育是极为重要的育人方式,体教融合是促进中小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家校社应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理念,积极构建体教融合的育人新生态,让孩子“身上有汗、眼里有光、脚下有力”,成长为健康向上的时代新人。



 





感谢阅读《德育报阳光周刊》

电子版 2025年第25期

我们下期见



编   辑|张爱静

审   稿|张堡盛

终   审|闫   丽










 
上一篇:欢迎阅读《德育报阳光周刊》 电子版2025年第24期 总第223期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22- 重庆创新教育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渝ICP备2022004032号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金开大道西段 106 号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 11 栋 2101   电话:023-67511171 / 023-67396612(秘书处)  

友情链接: 中国网重庆教育频道   中国政府网

 备案号:京ICP备17052956号-2
腾云建站仅向商家提供技术 网站地图